2019中国企业500强分析
2019年9月1日,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连续第18次向社会发布“中国企业500强”排行榜。本篇《2019中国企业500强分析报告》,对中国500强企业特征进行了详细说明和分析,并针对中国大企业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建议。
2018年,尽管国际国内环境错综复杂,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较好实现,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0万亿元,同比增长6.6%。按全年平均汇率折算,经济总量达到13.6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位。
同时,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由于受到来自美国的贸易、投资与技术压制因素的影响,一些企业的发展受到冲击,国民经济增速虽然总体平稳,但却创下了28年来的新低。
新的一年,我国企业,尤其是大企业,必须正视发展所面临的困难,积极主动应对来自国际国内的各种挑战,坚持创新驱动,推进转型升级,加快转向高质量发展,以企业持续稳健增长进一步夯实宏观经济稳增长基础。
一、2019中国企业500强特征分析
1.规模特征
2019中国企业500强营业收入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合计实现营业收入79.10万亿元,比上年500强增加了11.14%。500强企业对GDP贡献突出,近年来营业收入与GDP的相对比稳中有升。入围门槛连续17年提高,2019中国企业500强入围门槛已经提升至323.25亿元。
500强企业的资产总额保持中速增长,净资产与归属母公司净资产增速均快于总资产增速。千亿俱乐部加快扩容,成员已经增至194家;千亿企业占全部500强营业收入的比重逐年相应提高,企均营业收入稳定增长。2019中国企业500强员工数量恢复性增长,但同口径增速慢于相对上年500强增速。
2. 效益特征
2019中国企业500强共实现利润总额44864.25亿元,实现归属母公司的净利润(简称净利润)35320.95亿元,利润总额、净利润分别比上年500强增长20.74%、10.28%。
2019中国企业500强净资产利润率稳中有升,资产利润率微升,收入利润率略降,三项利润率指标总体上窄幅波动。37家企业发生亏损。亏损面扩大,但亏损额明显下降。企业利润变化幅度存在显著差异,利润下滑企业大幅增至181家。企业税负压力减轻,纳税总额占全国税收收入的比重连续6年下降,整体综合税负连续3年下降。
服务业盈利水平好于制造业、其他行业,但服务业与制造业、其他行业之间的盈利水平差距有所缩小;非银企业的盈利水平显著低于商业银行,但二者之间的差距逐步改善。
3.所有制格局和发展特征
2019中国企业500强中,民营企业数量小幅减少3家,但总体上看所有制结构较为稳定。在主要指标的占比上,依然是以国有企业为主,国有企业在各主要指标上的占比都超过了其数量上的占比。国有企业承担了比民营企业相对更重的税负压力,但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综合税负率均比上年500强有所下降,而且二者之间的差距持续缩小。
受宏观经营环境影响,国有企业经营绩效全面下滑,其中金融央企经营绩效全面下滑,非金融央企与地方国企经营绩效总体上有所改善。
4.行业特征
2019中国企业500强共涉及76个行业,比上年500强少了文化娱乐业。其中制造业企业244家,服务业企业173家,其他行业企业83家;制造业企业减少了9家,服务业企业增加了3家,其他行业企业增加了6家。在主要指标占比上,服务业、制造业各有高低。
◆酒类企业在收入利润率、资产利润率、净资产利润率指标上均处于前列,并且在人均净利润上也处于领先水平,商业银行则在收入利润率与人均净利润方面占优。
◆金融业在二级细分行业中占据突出地位,在6个主要指标中排名位居二级行业之首,但在净利润中的占比已经有所下降。
◆电信及互联网信息服务业在研发费用投入总额、国际标准制定上贡献突出。
多个行业企业入围数量发生较大变化,不同行业之间在收入增速、利润增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金融企业盈利水平明显高于非金融企业,但二者之间盈利水平差距有所缩小。
◆汽车行业入围企业数量连续两年均有增长,但对营业收入与净利润的贡献与上年500强相比均有所下降,除净资产利润率外,汽车行业其他盈利指标都呈下降态势。
◆房地产业对中国企业500强的收入贡献持续增加,但对净利润的贡献与上年500强相比有所下降,房地产业净资产利润率持续三年提升,收入利润率、资产利润率下降。
5. 总部地区分布特征
2019中国企业500强中,西藏、海南继续没有企业入围,其他内地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企业入围。总体上看,各地区入围企业数量更趋分散化,头部区域与尾部区域之间差异缩小。
中部地区入围企业数量持续减少,西部地区入围企业稳中有增,东部地区减少1家,东北地区持平未变。广东新增6家入围企业,浙江减少5家,分别为新增与减少数量最多的内地省级行政区。
东部地区的收入利润率、净资产利润率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东北地区税负最高,但有所下降。由于大量央企总部聚集北京,北京入围企业中的国有企业占绝大多数,而东部沿海地区的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广东,则以民营企业为主。
6.创新特征
中国企业500强研发投入保持持续增长态势,研发强度也相应提高至1.60%,非常接近历史最高值1.61%的水平。研发投入强度在5%以上的企业数量增加3家,超过半数企业的研发强度同比均有所提升。
制造业企业研发强度持续高于服务业,并且保持上升态势。非金融类中央企业的企均研发投入金额明显高于其他企业,且保持逐年增长态势。通信设备制造业在研发强度、人均研发费用、企均研发费用的行业排名中,都高居首位。
广东企业在区域研发强度排名中位居榜首,明显领先于其他地区。中国企业500强的专利与发明专利数量持续增加,发明专利占比6连升。具体见图3和表。
7.国际化特征
2019中国企业500强有249家企业申报了完整的国际化经营数据,比上年500强多了8家,但其跨国指数比上年500强有所下降。中国大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有待提升,国际化经营企业的收入利润率、净资产利润率均低于非国际化经营企业,人均收入、人均净利润也低于非国际化经营企业。
从分类比较看,国有企业收入利润率高于民营企业,服务业企业收入利润率高于制造业企业,民营企业净资产利润率高于国有企业,制造业企业净资产利润率高于服务业企业。
76个行业中,有44个行业的企业国际化比率高于50%,但也有10个行业企业的国际化比率依旧为零。在地区层面,区域企业国际化比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并无必然联系,但总体上看东部沿海地区的国际化比率更高一些,中西部地区有不少区域企业对国际化经营仍缺乏积极性。
8.兼并重组活动
2019中国企业500强的并购重组重回活跃轨道,共有182家企业参与了并购重组,比上年500强增加了23家;共实施了1000次并购重组,比上年500强增加了178次。
国有企业是并购重组的关键力量,104家国有企业完成了613次并购重组;68家服务业企业共完成了617次并购重组,远多于84家制造业企业的264次和30家其他行业企业的119次。
参与并购的182家企业,其盈利水平整体上都明显低于未参与并购重组的318家企业,其综合税负水平也低于非并购企业。
9.其他相关分析
中美贸易摩擦的不利影响在东部沿海地区有所体现,企业平均收入利润率有所下滑。2019中国企业500强的资产负债率总体平稳;资产周转率总体保持稳定,国有企业微升,民营企业略降。
企业资本深化不断推进,资本劳动比持续提高,技术水平的提升推动大企业由劳动密集向资本密集转变。人均产出水平持续改善,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之间差距缩小。
企业换榜率自高位趋稳后有所回落,新进企业营业收入高速增长,但净利润不增反减,效益差于连续上榜企业。新进上榜企业主要来自东部沿海地区;连续上榜企业的排名变化明显,部分企业的排名变动较大。
二、中国大企业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快速成长对现有领先企业构成严峻挑战
过去培育一家世界500强企业需要几十年,而新产业新经济的出现,以及新商业模式的创设,可以大大缩短一家优秀企业向世界500强迈进的时间。高科技企业谷歌只用了十年,京东与阿里巴巴进入世界500强也只用了17年,腾讯则用了18年实现了对进入世界500强的追求,小米则更是只用了8年就跻身世界500强,详见图4。
潜在竞争者的快速成长,加大了现有领先企业的竞争压力。
对长期适应慢成长生态,并一直基于慢成长生态制定竞争策略的现有领先企业来说,如何以及能否破除其思维惯性,敏锐捕捉潜在竞争威胁,准确定位及跟踪潜在竞争者,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新竞争策略,是企业应对来自快速成长企业竞争的关键所在。
2.核心技术、基础材料是持续发展的关键短板
不少领域的核心技术都掌握在欧美日等外国企业手中,对我国相关产业的持续发展构成巨大潜在威胁。我国在光刻机、芯片、操作系统、核心工业软件、核心算法等诸多领域,都存在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情况。
在高端机床、火箭、大飞机、发动机等尖端领域,虽然部分零件实现了国产,但生产零件的设备却受制于技术,95%依赖进口。材料也是我国工业生产领域一个突出的薄弱环节,是制约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突出短板。中国科技在很多领域被“卡脖子”,一大半是由于材料问题。在我国,130种全球关键核心材料中,高达84%完全属于空白或是大量依赖进口。
3.效益、效率不佳延缓高质量转型发展进程
党的十九大以来,企业积极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方面采取措施,力图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与发展道路,切实提高企业发展的质量,实现企业在效率与效益上的改善。政府部门也积极为企业提高发展质量创造更好的环境、提供更有利的条件。
从企业发展实际结果看,我国大企业在效率与效益上虽然有所提升,但与欧美国家大企业在效率效益上的巨大差距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改善。盈利能力方面的差距,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大企业向高质量转型发展,延缓了企业转型进程。
4.贸易摩擦与逆全球化阻碍国际贸易增长
自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不仅对中国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也是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为全球经济增长提供了需求潜力巨大的市场。但逆全球化思潮的“回魂”与贸易摩擦的频发,严重阻碍了全球贸易的持续增长;如果最终真的演变成全球性贸易冲突,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将可能是灾难性的。
5.债务违约与不良贷款增加影响金融稳定
债券违约不仅影响违约企业本身的存续发展,也会对资本市场与投资者产生不良影响,甚至会对金融环境的稳定产生扰动。尽管总体上看我国企业债券违约还不足以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危及金融稳定与安全,但对债券违约事件近年来的快速增长,必须高度重视,并采取措施,消除引发企业债券违约集中爆发隐患。
不良贷款率的持续上升,既反映了企业运营状况的恶化,也表明了银行资产安全程度的下降,对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安全具有不可轻视的负面影响。
6.地缘政治风险可能恶化全球经济增长环境
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之间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程度日益深化。大国地缘竞争加剧,国家内部冲突蔓延,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效应叠加和放大,一方面加剧了全球安全的不稳定性,另一方面也显著影响了人们对世界经济复苏的信心,并将不可避免地阻碍经济全球化和地区融合的深入发展。中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需要对地缘政治风险予以高度关注。
在“2019年中国企业500强”中,中国平安成为第一家晋升万亿级企业的民营企业,其品牌价值近年来也显著提升
三、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1.对创新战略、创新角色定位作出根本性调整,聚力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近年来,国外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卡脖子”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缓解。解决这一问题,关键要靠大企业。大企业既要认真总结技术创新的成就,更要反思技术创新的问题与不足;要在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对创新战略进行根本性的调整,围绕关键核心技术来重新规划创新战略,聚焦创新资源,转换角色定位,凸显创新引领与示范作用,包括成为创新投入的典范、争当创新范式的典范、创新成果转化的典范。
2.落实对表对标,缩小与世界一流企业差距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为新时代我国大企业发展指明了方向。虽然中国企业一直在努力追赶,也在发展进程中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绝大多数领域,中国企业与世界一流企业之间依然存在着较大差距。
首先要明确何为真正的世界一流企业,为中国企业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提供明确的方向。作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应当在技术、管理、品牌与渠道等方面,具有全球领先地位,能够拥有相对于其他同行竞争者的独特优势,并能够凭借这些优势对全球行业发展施加深刻影响。一个仅在规模上占据全球榜首的企业,或者仅在国内市场具有垄断地位的企业,算不上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其次要明确缩小与世界一流企业差距的操作路径,以对表对标落实对世界一流企业的追赶。中国大企业应以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为“标”,以高质量发展要求为“表”。
3.优化供应链战略,降低供应链脆弱性
如今供应链日益全球化,供应链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供应链的竞争与冲突也更为频繁。中国大企业应当在保障我国产业、企业供应链安全,确保民族产业与企业持续发展上发挥应有作用。
大企业要优化供应链布局,加强全球供应链掌控;应调整企业供应链战略,主动站在国家竞争制高点,大力推进供应链的全球化布局,必须实现其供应的分散化,确保供应渠道的可替换,避免因供应渠道的不可替代性而受制于人。
大企业要增强供应链协同,实现本土产业链协同发展;应始终坚持以与国内上下游环节企业的协同发展为前提,推进供应链管理,促进供应链发展,力争形成供应链各环节大中小企业并存、不同环节之间协同合作的发展格局。
只有在各环节都形成优势龙头大企业,供应链的整体技术水平与供应能力才能得以稳定提升,供应关系才能持续稳固存续,本土供应链安全才能得到保障。
4.打造国际知名品牌,持续深化国际化经营
在国际化经营能力、国际市场卷入深度等方面,我国企业还存在较大差距:
一方面,中国企业国际化业务巨额亏损时有发生,国际化经营企业绩效水平远低于优秀跨国公司;
另一方面,国际化业务的占比还很低,绝大多数企业离真正的国际化企业还有很长距离。
大企业应以国际知名品牌建设为敲门砖、铺路石,加快推进国际化进程。同时要深度参与国际分工,积极推进国际布局,全面整合两个市场、两类资源。
大企业应在政府对外投资政策的指引下,积极卷入全球价值链、产业链与供应链的分工合作,并借助投资布局调整,将企业价值链、产业链与供应链向境外延伸;通过对国内市场、国际市场的同步渗透,对国内资源、国际资源的整合利用,将原来局限于中国本土的企业,转型为深度参与全球经营,实现全球业务布局的全球化企业。
5.加快培育新动能,全力打造新优势
传统产业努力推进数字化转型,基于数字化的新产业、新业态更是在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我国经济发展的动能,不再是来自传统产业的要素驱动,而是来自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
在数字化的新时代,企业越来越难以固守其低成本优势,也难以持续将国际竞争优势建立在有限区域的产业链完备性与成熟产业工人的可供给性基础之上。借助数字技术,低成本的全球化产业链与供应链整合已经成为可能,全自动化车间正在变成现实。
中国大企业必须顺应这一时代新变化,以数字化为基石,以技术创新为抓手,以转型升级为方向,加快培育持续发展新动能,全力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